流云天际

论二荀与奉孝在战略上的默契(二)

二、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奉孝被黑得非常狠的一点,但细看奉孝的计谋中几乎没有“前后克敌”层面上的战术,奉孝对这种层面上的战术应该没点专精。公达绝对是专精于“前后克敌”层面上的战术,但除了官渡之战这场“名战”外也都没有记载,也就是说这一层面上的战术是遗失最厉害的。而“前后克敌”层面上另一位专精是曹操,下面就要谈到非常经典的【太祖目攸而笑】。

首先,官渡之战之所以发生在官渡,并不是袁绍决定的,而是曹操决定的,曹操在打败东边的吕布后,马上开始着手解决北方的袁绍,因为袁绍拥有四州之地,而曹操只有两州半,富饶程度完全无法比拟,如果同时发展,曹操肯定会被袁绍吞掉。而且,袁绍只需面对曹操一个敌人,曹操面临着两线作战(他的身后有孙策、张绣、刘表、袁术)。因此,曹操在袁绍北击公孙瓒之后,越早与袁绍开战,越有可能成功。

如果读文的朋友们有兴趣多了解官渡之战,推荐这个帖子:
「释疑」重读官渡之新解(深坑)_曹操吧_百度贴吧
https://tieba.baidu.com/p/2945782824
在此借用这个贴子的布兵图,方便各位理解。

null

广义官渡之战的首战发生在建安四年四月,曹操杀眭固,取河内【夏四月,进军临河,使史涣、曹仁渡河击之。固使杨故长史薛洪、河内太守缪尚留守,自将兵北迎绍求救,与涣、仁相遇犬城。交战,大破之,斩固。公遂济河,围射犬。洪、尚率众降,封为列侯,还军敖仓。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

只看武帝纪,我们会觉得此役无关紧要,曹方只派了两名将军而已,但是后面《张乐于张徐传》中分别记载,乐进于禁徐晃都参加了此役,这完全是当时曹操手下的全明星阵容,因此这场突击战的规模存疑,但绝对非常重要。

很遗憾,如果不是曹操的表文,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奉孝在这一战上有谋功,如今我们也不知道奉孝在这一战中的谏言到底是什么。但结果我们知道,【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官渡西线无忧(注:曹操还在此时征召了河内名门望族司马家的长子,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为司空掾属,祢衡传中提到司马朗与陈群同管司空府人事,推测司马朗应征的也是司空西曹掾属)。

随后曹操做了件错事,放走了刘备,奉孝谏言【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此存亡之机,不可失也。】——官渡东线无忧

PS. 这条计谋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让曹操以步兵正常行军四倍(急行军两倍)的行军速度去打一千里之外总数为自身四倍的敌人。提出这条谏言的人要不是个天才要不是个疯子(奉孝在军事上估计两者都是)。然后曹操听从了,然后曹操打赢了。

此后镇守广陵的陈登又私自办了件错事,联合严白虎的余党搞孙策(为自己的亲人报仇)。曹操本来用封官联姻的手段安抚住了孙策,现在孙策又要打过来了,奉孝谏言【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不管怎么样孙策死了,东南沿线无忧,曹操遂得江淮。
----------------------------------------------------------------------------------------------------------------------------------
总之,奉孝在官渡之战中的主要作用是救火,主战场之外哪部分出问题,他就想办法解决哪部分。我唯一奇怪的是官渡之战的时候奉孝在不在官渡正面战场(我觉得不在,至少有一部分时间不在,等写到曹魏江淮战略那一篇再细说)。从图中可知曹操在官渡之战时除了正面战场还有许多只军团进行策应,而在曹操放走刘备时,有言【嘉与程昱俱驾而谏太祖】。程昱在官渡之战前后【昱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时昱有七百兵守鄄城】,也就是说程昱当时应该在鄄城,得知曹操放走刘备后赶去见曹操表示反对(这也能说明为什么曹操会追之不及),但奉孝传中只有【从破袁绍】。鉴于奉孝无兵权,即使到其它兵团中也是作为随军军师,不会被记载下来,因此奉孝在官渡时期的行踪只有成疑了。

文若在官渡之战中的谏言有两条,这两条都很“玄”,一条并非说给曹操听的,而是在朝堂上说给孔融(也就是诸大臣们)听的:【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这条谏言神的是如“推背图”一般准确,到底文若是怎么料到的只能是见仁见智了。

另一条谏言是:【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情见势竭,必将有变】,到底是什么机会文若也说不清,但不要紧,因为公达在前线。文若只要劝住曹操不退兵,他的任务就完成了。
----------------------------------------------------------------------------------------------------------------------------------
总之,文若在官渡之战中的作用是确保官渡之战进行下去,这包括:1、别让汉献帝等一众汉臣给曹操捣乱(比如说那个发生得极不恰当的衣带诏)2、守住许昌,别让流动的贼寇如刘备等小股部队劫走献帝(当时曹操的境内到处都有造反的小股部队)3、让曹操坚守官渡,别退兵。

终于说到公达了,一向低调的公达在官渡完全是主场的节奏,他来保证文若所做的预言一一实现。

首先是斩颜良:【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

典型的声东击西,颜良一战而亡。

然后是诛文丑,弃辎重诱敌的计谋虽然是曹公想出来的,但公达能读懂曹公设下的计谋,二人心有灵犀,在战术上可谓知音。
【公勒兵驻营南阪下,使登垒望之,曰;“可五六百骑。”有顷,复白:“骑稍多,步兵不可胜数。”公曰:“勿复白。”乃令骑解鞍放马。是时,白马辎重就道。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太祖目攸而笑。遂以辎重饵贼,贼竞奔之,陈乱。乃纵步骑击,大破之,斩其骑将文丑】——原谅我把武帝纪和荀攸传粘在一起,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生动地还原出当时的情况。

PS. 《三国志》虽是史书,但其中有一些小细节却非常动人。颍川军师团和曹公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一直都比较平等。文若看到【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於常】会【则见太祖问之】;奉孝可以气急败坏地向曹公吼【放备,变作矣!】;曹公也会在公达看懂他布下的战术时【目攸而笑】。后期华歆、郗虑等人,虽然年龄不少于颍川三人,德行上的评价也很高(奉孝的大器早成和不治行检严重拉低了平均值),但所谓士人的风骨,以及济天下大难的抱负,与三人相比远远不及,这也许就是“前三国”时期特有的魅力吧。

随后便是烧袁绍辎重:【攸言於太祖曰:“绍运车旦暮至,其将韩(荀大)锐而轻敌,击可破也。”太祖曰:“谁可使?”攸曰:“徐晃可。”】

至于公达是怎么知道袁绍运粮车马上就要来了,而且连谁押车都知道,这我们就不知道了。但有价值的是,我们知道了在曹操点兵派将的时候,是会咨询荀谋主的意见的。

最后是纳降许攸张颌:【会许攸来降,言绍遣淳于琼等将万馀兵迎运粮,将骄卒惰,可要击也。众皆疑。唯攸与贾诩劝太祖。太祖乃留攸及曹洪守。太祖自将攻破之,尽斩琼等。绍将张郃、高览烧攻橹降,绍遂弃军走。郃之来,洪疑不敢受,攸谓洪曰:“郃计不用,怒而来,君何疑?”乃受之。】

文若所预言的【情见势竭,必将有变】,终于在公达劝曹操纳降许攸,奇袭乌巢后得到了圆满。官渡之战也就此落下帷幕,此一战,曹公杀袁绍主力军七至八万,严重削弱了袁绍的势力。曹操终于有资格踏上袁绍所拥有的富饶的北四州。
---------------------------------------------------------------------------------------------------------------------------------
公达在官渡中的表现,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人才配称为谋主。简单来讲,一场战争,从两军对垒开始,所有的人事调动,战术行动,以及根据敌方的反应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都得谋主来思量。正所谓“以正合,以奇胜”,一位优秀的谋主,会保证每个不该出错的细节都不出错,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只有不输,才可能赢。虽然遗憾的是只有官渡这么一场“名战”的过程被详细的记录下来,但荀谋主的风采已经尽显无疑。

ps. 从贴吧来看关于谋主的理解似乎分歧比较大,个人认为谋主并不是主要谋士的意思,关于谋主这个“职位”的辨析以后会另写文章探讨。

评论

热度(114)

  1. 共19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